虽说博客记录的大都是零星的私人行迹,但众人的博客合在一起,未必不会折射出民族或国家的历史。

隆冬塞上行:边城宣化

2017年12月12日(星期二)  多云转晴  -4℃/-16℃  西北风3-4级

鸡鸣驿城属河北省怀来县,距离张家口市的宣化区仅有30公里。离开鸡鸣驿只半个来小时,车子就开进了宣化。

10年前我曾到过宣化,并且在当地朋友的引领下,把城区左近的景点走了个遍,甚至还下到著名的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的墓穴下面去探寻了一番。宣化并非此行的重点,但因其历史文化与此行其他地域相近,而且正当此行的路上,10年未到,还是值得重新探访一番。 

今日的宣化,只是张家口市下辖的一个区,而在历史上却正好相反。宣化的历史要比张家口长得多,来头也大得多。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,张家口都是归宣化管辖的。

宣化“左挹居庸(北京昌平)之险,右拥云中(山西大同)之固”,是内地通往蒙古草原和大西北的交通枢纽,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塞上重镇。战国、秦汉时期,宣化曾属上谷郡,故明初朱元璋分封诸子为镇守边塞的藩王,第十九子朱橞就藩宣化而封为谷王。靖难之役后,永乐帝定都北京,诸王逐渐废除或内迁。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,相继设立了辽东镇、蓟州镇、宣府镇、大同镇、太原镇(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)、延绥镇(也称榆林镇)、宁夏镇、固原镇(也称陕西镇)、甘肃镇等边防重镇,史称“九边重镇”。

宣化离京师近在咫尺,号称九镇之首。明宣德五年(1430年)在此设置了万全都指挥使司,统管由北京延庆城东的四海镇至山西大同之间1300里地的防御任务。下辖十五个卫(卫:军队编制,辖5600人),另辖守御千户所(辖1120人)两个,营堡五十多个,构成了一个以北京为轴心的扇形防御地带,并形成一个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部署。作为重要的边防要地,此处只设军事指挥机关,并不设置同级的地方政府。

  

而此时的张家口,不过是万全都司下属的万全右卫(今张家口市万全县)新筑的一处营堡。因其北七里有东、西太平山,两山对峙如门;又因该堡为万全右卫指挥张文所筑,故名张家口。直至百年之后的嘉靖八年(1529年),才扩建成为一座小小的边塞城市。

隆庆五年 (1571年), 明蒙之间达成了“隆庆和议”,双方重开茶马互市,从此结束了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。而张家口堡作为宣府镇的马市,是双方进行大规模贸易的场所,从此由军堡转为商埠,身边的长城也由军事防御线变成了贸易交流线,张库大道(自张家口至外蒙古的库伦,即今乌兰巴托,并延伸到俄罗斯的恰克图,全长1400多公里)逐步形成。清代初年,清军击溃了北方的噶尔丹分裂势力,进一步打通了这条北方丝绸之路,张家口的商旅史从此走向鼎盛时期。

而清代以来,内外蒙古均已纳入国家畛域,长城边塞已逐渐失去了当年的军事意义。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年)废除了明代遗留下来的卫所制度,宣化府改置为一般的行政区。近现代以来,当年的小小边堡张家口,已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塞上商埠。而其当年的军事上级,反倒逐步成了它的下辖行政区。

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始设察哈尔省。张家口和宣化先后都曾作为察哈尔省的省会。1952年11月,察哈尔省建制撤销,张家口、宣化两市划属河北省。1955年11月,撤销宣化市,置宣化城区为宣化镇,属张家口市。

 

宣府城垣的历史足够悠久。然而达到今日的规模,却是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谷王朱橞就藩宣府以后大规模拓展城廓,又经正统五年包砌砖石,才初步形成的。明清两代,迭次兴修达11次之多。


据《宣化县志》记载,宣化古城每边长6里13步(周长24里有零),比明代初年西安和太原的城垣还要大一些。“城厚四丈五尺,高二丈八尺,雉堞高七尺,通高三丈五尺”,四角各有角楼。城墙外侧皆用大砖包砌,内为灰合土砸实。墙体外侧还有凸出的炮台,城墙之上建有铺房,为守城兵丁的哨所。





谷王时代的宣化古城原有7座城门(南有昌平、宣德、承安三门,北有广灵、高远二门,东有定安门,西有大新门),永乐年间合并为昌平、广灵、定安、大新四门。城门森严威武,墩台上建有城楼,城门外筑有瓮城,瓮城之外又有月城,月城外挖护城河,设吊桥。

世代沧桑,历经劫难,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,残存的宣化古城垣早已是破败倾頽,疮痍满目。除拱极楼保护较好外,其他城防设施已荡然无存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国民经济日益发展,也是源于城市建设和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,宣化人在飞速成长的现代化城市的夹缝之间,又开始把那古老的城墙一一修葺起来。


  复建的西门——大新门

2005年以来,宣化城垣的西墙、北墙,以及东墙和南墙部分段落修缮工程陆续完工,复建起大新门的城台和城楼,马道和角楼等工程也配套完成,各段落已实现连通并对外开放,初步复原宣化古城“京师锁钥”的历史旧貌。 


  角楼

 大新门

宣化古城的南门名为昌平门,又名拱极门。“拱极”意同“拱辰”,《论语·为政》云:“为政以德、臂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(拱)之。”其意为天下各州道府县拱卫京师,就像群星拱卫北斗一样。作为明代的京师,北京地处宣化之南,而宣府南门命名拱极,也就是这个意思了。

拱极门

拱极门通高24米,始建于明永乐年间,重修于清雍正年间。城楼原与古城南墙连为一体,坚实古朴,是明代城防建设的精华。依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原则,若非自然条件过分苛刻,一般都会坐北朝南,并有一条明确的南北中轴线。拱极门位于城市中轴线的起点,是宣化门户的象征。城台下有南北走向的城门洞,与城内的清远(钟楼)、镇朔(鼓楼)二楼位于同一轴线上。1982年,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 

  拱极门  2007年拍摄 




  沿着拱极楼下的南大街一路北行,如今已是宣化古城的核心旅游区。沿着笔直宽阔的人行步道,两旁密密排列的商家光怪陆离。顺着这条古城的中轴线,可直达城区正中的鼓楼北街。这条小街在设计上的意义,近乎当代的城市中心广场。街的北端有清远楼,南端有镇朔楼,两楼南北对峙,相距仅200米,而各具英姿,给这座塞上古城平添许多情趣。

 鼓楼北街  2007年拍摄   


  中轴线上的人行步道 

 南大街夜景  

清远楼又名钟楼,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,是整座城市的设计中心。钟楼建在高8米的墩台上,墩台下开有十字交叉的券洞,南与昌平、北与广灵、东与定安、西与大新四座城门构成通衢,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通例,相当于一个城市中心不露天的十字路口。券洞以内,500年前的铁轮车辙清晰可见。而明初在此就藩的谷王朱橞,其王府就建在清远楼的西侧。

 清远楼(南面)  


券洞内的古代辙印    2007年拍摄 
如今上面已覆盖了保护玻璃,细节完全看不清了。 

钟楼墩台之上,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楼阁,外面看起来有三层,实际上里面只有两层。楼阁的主体面阔5间,进深虽只3间,而其前后明间又各出抱厦,这才形成了“亚”字形平面布局,以及上面的十字形歇山顶。四周游廊支立24根巨大廊柱,梁架斗拱精巧秀丽,檐角飞翘,生气盎然。
  根据文献记载,清远楼的三层飞檐,最上层为绿琉璃瓦顶,而中下两层应该是布瓦顶。而我前后两次看到的,全部都是绿琉璃瓦顶,不只是什么原因。



 清远楼(北面)  


 清远楼(东面) 

  清远楼(西面)  

 抱厦与飞檐  


   楼内悬明代嘉靖十八年(公元1539年)都御史郭登庸所铸铜钟一口,名曰“宣府镇城钟”。钟高2.5米,口径1.7米,重约万余斤,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。钟声宏亮,悠扬动听,据说可远传40余华里。清远楼上层檐下悬挂匾额4块:南曰“清远楼”,北曰“声通天籁”,东曰“耸峙严疆”,西曰“震靖边氛”。除南面匾额外,均为清乾隆朝议大夫、工科给事中吴炜所题。

1988年,清远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镇朔楼与清远楼遥相呼应,俗称鼓楼,建于明正统五年(1440年)。镇朔楼为重檐九脊歇山顶,两层通高15米。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 鼓楼北街  2007年拍摄 

 鼓楼北街  2017年手机拍摄  

明代的宣府镇总兵例佩“镇朔将军印”,此楼是宣府军事冲要之地的标志,故而得名。清乾隆十年,乾隆皇帝巡幸口外木兰,自多伦诺尔回銮驻跸宣化府,曾御笔亲书“神京屏翰”四个大字,由当时的直隶总督那苏图刊悬于镇朔楼上,成为对宣化府地位最贴切的评价。

 

 


2006年,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,已将清远楼、镇朔楼、拱极楼(含宣化城墙)合并后统称宣化古城,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 

 就在镇朔楼的肘腋之下,坐落着宣化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建筑时恩寺。时恩寺始建于明成化六年(1470年)。时恩寺的大殿,是在土木堡之变(1449年)后,明王朝整顿边防时期兴建的重要寺院之一。其大殿为单檐九檩庑殿顶建筑,清代后加前出单檐六檩卷棚歇山式抱厦,风格极为独特,外观古朴庄重,气势宏伟,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。1992年6月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6年晋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 


 尚未修缮完工的时恩寺大殿    2007年拍摄   

 暮霭中的时恩寺大殿    2017年拍摄   

  时恩寺山门   10年前还不存在 

  这些东西就更是后添的了 

  这次为宣化安排的时间不多,且天气奇冷,连我这曾在塞外草地历练过的人,也着实领教了塞上罡风的凌厉,故只观览了明代府城中轴上的南门和钟鼓楼一线,以及沿线近处的时恩寺和天主教堂。其余的下八里辽墓群、砖雕五龙壁、立化寺塔等处,则未及观瞻。 

 

 

 宣化天主教堂    2007年拍摄   


这是张家口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, 

是自清代中叶以来北京教区的外国传教士反复来此(而非张家口)传教并建设的结果。

由此也间接说明了宣化与张家口地位的转换。 
 

 砖雕五龙壁    2007年拍摄 

 
 下八里辽墓群

 壁画墓道    2007年拍摄  

辽墓壁画 
 

 辽墓壁画  

 辽墓壁画

评论
© 鸿雪因缘 | Powered by LOFTER